array(2) { ["lab"]=> string(3) "629" ["news"]=> string(4) "1090" } 2022云南出差地膜污染见闻和感想 - 土壤碳循环与地膜覆盖课题组 | LabXing

土壤碳循环与地膜覆盖课题组

简介 我们对脚下土壤的了解,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

分享到

2022云南出差地膜污染见闻和感想

戴吉照

        2022年8月6日-22日,我非常荣幸参加了中科院植物所孙文娟研究员组织的《云南植被志》的野外样方调查工作。云南属低纬高原,气候类型丰富,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此次调查以粮油作物为主,以昆明为中心,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进行调查。我所在队伍负责调查昆明,曲靖,昭通的云南东北方向,共调查了80余组与土壤容重,土壤碳氮,作物类型和植物生物量指标相关的样品,为全省总计300余组调查样品的一部分。此次取样历时20天,途径昭阳区,彝良县,大关县,会泽县,宣威市,富源县,沾益区,陆良县,崇明县,寻甸县,东川区等11个县市。通过此次取样,我们调查了云南植被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条件和地理分布等群落特征, 为真实摸清云南各类植被资源的家底,建档立案、登记造册, 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们第一站到达了昭通市,该地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我切实领略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色。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此地水资源充沛,山谷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盘山公路缠绵蜿蜒,近在眼前的村落驱车却需要数十分钟才能到达。平整肥沃的耕地少,多属于坡地,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农民修建了梯田。到了水稻收获的季节,一片金黄,十分壮观(图1)。种植作物相对简单,以玉米,水稻和马铃薯为主。

图1 水稻梯田

        第二站为曲靖市,该市西与滇中高原湖盆地区紧紧相嵌,东部逐步向贵州高原倾斜过渡,中部为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高原面保存较好,形态完整,平整土地多。该地作物覆膜普遍,除玉米外,烟草和马铃薯的覆膜面积均较大,另有部分旱稻覆膜。地膜颜色主要分为黑色,透明和反光银色地膜(图2),地膜使用量超2万吨,约占云南全省的1/6。地膜污染在垄沟,地头,田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图3)。我们在进行0–30 cm土壤取样时,发现地膜残留现象也非常严重(图4)。通过与当地农民交流得知,由于地膜普遍较薄易碎,回收比较费工,农田里的地膜一般不回收,直接耕进土壤,这也导致了地膜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长此以往,势必会损害土壤健康。

图2 不同颜色地膜的使用

图3 随处可见的地膜污染

 

 

 

图4 0–30 cm土层的地膜残留

        第三站为昆明市,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该市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同样也是高山林立,云雾缭绕。种植作物以玉米,水稻和马铃薯为主,少有烟草种植。地膜使用量相对不多,年使用量9000余吨,但是由于地膜不回收,长期残留在农田且不降解,导致地膜残留污染也很严重。其中在我们10-20 cm土壤环刀取样过程中,取出了两片面积较大的地膜,白色黑色地膜各一片(图5),可见,地膜污染非常严重!

图5 环刀取样过程中观察地膜残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次取样调查,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到了云南大片大片的红壤,了解到了随处可见的地膜污染,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为开垦造成原本翠绿的大山变得满目疮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任重道远。

创建: Sep 02, 2022 |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