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2) { ["lab"]=> string(3) "835" ["news"]=> string(3) "428" } 【团队力量】遥感,治水的“神器” - 水利遥感科研团队 | LabXing

【团队力量】遥感,治水的“神器”

实习生:于宜冉

编者按:2015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孟令奎团队的“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该奖项。近日,武汉大学报社对该团队进行了深入采访。

那是2013年的夏季,黑龙江省遭受多次强降雨过程。降雨频度高、持续强度大、雨区较为集中,32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黑龙江为国际界河,跨国界河流的地面监测能力非常薄弱,水文监测难度极大,调度手段也十分有限,形势相当严峻。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孟令奎团队通过“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及时获取并处理最新的灾情信息,对河道水体、堤防、堤防决口和堤防满溢水体持续展开连续24期监测,为灾区水情预测预报、应急抢险指挥决策和排水除涝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灾情监测及时,下游灾区群众提前撤离,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特发来感谢信:“这些信息为我省防汛抢险应急指挥调度、准确判断溃口发展趋势、洪水分析预报、决口处复建和排水方案编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抗洪抢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遥感监测,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们做科研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目的。”孟令奎说。

“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由孟令奎团队与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联合研制,按照从信息提取、成果分析、服务共享到资源整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利用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水文监测技术,创新了多项水利遥感数据应急响应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高性能计算平台,也是一个综合分析平台,还是一个智能服务平台和应急产品快速传输与共享平台。针对洪涝灾害以及由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引发的堰塞湖、水利工程损毁等次生灾害,可在第一时间响应灾情、持续监测灾情变化、准确把握灾害发展态势、及时上报第一手资料,为应急决策和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撑与技术保障,使人们在灾难面前不再慌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孟令奎介绍:“该平台还推动了应急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变: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服务转变,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可能受影响的水利工程设施数量和分布,为决策部门了解灾区本底情况提供信息,使应急条件从自下而上的上报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的主动排查。”

该平台除了在黑龙江同江特大洪水监测之外,还在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监测、山西曲亭水库漏水事件应急服务等十多次的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和救灾减灾科学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平台通过具体排查和综合分析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危险告知相关部门,做到事先预警,挽救生命。

孟令奎团队前后有60多名老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为了科学研究事业奉献着自己。张文从工作之初加入课题组,一直跟随着项目开拓进取。如今她的孩子已经3岁多了,可以说孩子也是伴随着整个课题组成长的。除了生产和月子前后短短一两个月的休息,其他时间她一直坚持参与课题组的工作。

团队在北京设立了工作小组,团队的学生需要交替前往工作,有时一待就是几个月。“南方的孩子到北京水土不服,有的甚至得了胃病,看着就叫人心疼。”孟令奎说。

研究过程中,时常需要加班加点处理数据甚至熬夜监测数据变化。鲁甸地震时,学生们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从拿到数据进行处理和后续的监测,几乎通宵都没有休息。虽然很辛苦,但他们都恪守职责,没有一个人退缩。

孟令奎说,“团队的背后,有武汉大学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一直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们的研究和技术突破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条件支撑。”

有一个给力的团队,有着坚强的后盾,孟令奎信心满满:“科研之路不容易,我们会持续坚持下去,密切结合行业需求,在水利应急领域做更广更深的研究工作。”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创建: Jun 26, 2019 |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