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下午,应课题组李霄羽教授的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王晓松教授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交流访问,并在5号教学楼502-1会议室做了题为“Metal Carbonyl Polymers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的学术报告。
在李霄羽教授的主持下,王晓松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会上,王老师首先从具有Co传送、生物测定、细胞成像三大功能的金属—羰基材料目前存在水溶性和稳定性等问题,引出其解决办法“超分子纳米技术”。其中,介绍了金属—羰基胶束材料的优良特性,以及对于非生物医学的应用。王老师指出,主链金属包含聚合物的合成和自组装过程中金属羰基的作用是金属—羰基超分子纳米技术两大重点。随后,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具有疏水性P(FpP)均聚物的水溶液行为,进而分析了疏水效应和水化作用在P(FpP)自组装、蛋白质化学、FpCn自组装等中的作用。整个报告内容充实,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报告结束后,王晓松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自由轻松的互动交流。在座的同学和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王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了每一个问题并耐心详细地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王晓松教授简介:
王晓松教授1998年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itchell Winnik和Ian Manners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成功发现了“结晶驱动自组装自组装”方法。目前,该领域已成为高分子及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王晓松教授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和超分子功能纳米材料研究。近年来,王晓松教授发明了数种新型聚合方式,包括migration insertion polymerization(MIP),miniemulsion periphery polymerization(MEPP)等。王晓松教授在Science、JACS、Angew等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次数累计近3000次,H因子26,撰写学术专著3章,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2006年或英国利兹大学Roberts科学奖。